贞操是关于伦理道德的产物,多指女子保持结婚前不和别人有性行为就称之为守住贞操,简称为守贞,婚后没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亦可称为守贞,此皆为贞洁的表现。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若夫洁己而不污其操,守善而不迁其业,存亡若一,灭身不悔者,此亦贞操之士也。”
宋赞宁等《宋高僧传·读诵二·神智》:“智少有贞操,恳乐舍家,就云门寺惟孝为师。”
明张居正《答徐太室宪长书》:“盖公论未伸,将谓仆有私於公,则公之卓行贞操,终无以白於天下矣。”
2、指女子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为作歌,名曰《杞梁妻》焉。”
明章懋《吴节妇诗序》:“故裙襦之中,亦有能闲礼义,守贞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临大节而莫夺,赴水火而如归,若吾乡吴节妇者。”
箱·邹韬奋《信贞操》:“这样看来,贞操的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男子单方面要求女子的忠诚的观念,而不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度里,在夫妇关系继续成立中,相互遵守的关于性的德义。”
贞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ēn jié,指人在节操上没有污点,对于女子的道德观念。语出《诗·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郑玄笺:“兴者,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亦由贞絜使之然。”
汉 刘桢 《处士国文甫碑》:“先生执乾灵之贞洁,禀神只之正性,咳笑则孝弟之端著,匍匐则清节之兆见。” 元 袁桷 《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贞絜陆沉,志裂金石。” 清·顾炎武 《王官谷》诗:“士有负盛名,卒以亏大节,咎在见事迟,不能自引决,所以贵知几,介石称贞洁。”
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观念。《诗·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郑玄笺:“兴者,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亦由贞絜使之然。” 唐·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监察御史李畲母清素贞洁。” 聂绀弩 《“确系处女小学亦可”》:“仍旧因为是战时,兽兵所到的地方,很难留下贞洁的女性。”
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封建道德。它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精神工具,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贞节观念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贞节观念的定义一直多指女子,然而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也该是男子女子共同要求的,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减少违法犯罪。
贞洁可分为生理贞洁和心理贞洁。生理贞洁是指性行为上没有污点。只要同异性发生过行为,都是生理上的失贞,心理贞洁指人们在情感上没有污点。心理贞洁是防止生理失贞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重视初恋的原因所在。心理贞洁与生理贞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同一,即生理失贞的同时心理也失贞(如女性卖淫行为和男性嫖娼行为);心理贞洁与生理贞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完全不同一,即心理失贞不一定生理失贞(如以恋爱为名骗取钱财),生理失贞不一定心理失贞(如女性在无自身过错情况下被暴力)。一般人只重视生理贞洁,而完全忽视两性活动中的心理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