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目前我们还进行了心理小测试,通过心理小测试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心理健康标准。
怎样消除大学生心理差距,使他们顺利成长?以下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第二,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不慌张,采取理性的应对方式,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受挫承受力的高低与个体的思想境界、主观判断、挫折经历等因素有关。增强挫折承受力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与各种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人生体验。
二是、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所证实了生活方式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喝酒,不吸烟,讲究卫生”。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要想长时间保持学习效率,就必须科学安排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以致用就是要勤于用、合理用、适时用,避免用得过多造成神经衰弱,使人的思维、记忆力、记忆力下降。
三、加强自我心理疏导。
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适应能力是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后,其性生理逐渐进入活跃状态,这是青年时期的显著特征。在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这一阶段是人生多事之秋。原因在于,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人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功能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尴尬、困惑、烦恼和痛苦。这类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日积月累,就有成为心理障碍的危险,影响学习和生活。使学生面对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联系。实施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努力实现理想目标。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一个人持续的心理状态。从本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的协调,能在生活中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与时俱进。日常中,当我们发现心理有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马上通过心理小测试来了解自己心理是否有问题,一旦发现要及时咨询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