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躁狂症(Mania)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与双相障碍(Moodisorders)并列,到底什么是狂躁症呢?
临床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易激惹,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症状。你为什么这么狂躁?你知道吗?
一、什么是狂躁症。
长期心境障碍病程观察发现,始终只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极为罕见,且其家族史、病前个性、生物学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与双相障碍并发抑郁发作者相似。结果,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体系(ICD-10)和美国的分类体系(DSM-Ⅳ)已将精神疾病作为一种双极性疾病列入。
当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躁狂及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在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双相障碍的患病率为5.5%-7.8%(Angst,1999),而Goodwind(1990)报告的I型患病率为1%,双相障碍与II型的发生率为3%,如果加上环心境,则超过4%。1993)香港特区的男性1.5%,女性1.6%。所以,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性疾病(二元I、二元概念见鉴别诊断)。
2、狂躁症的病因有哪些?
身体素质要素:循环性人格的主要特征是交际、开朗、兴趣广泛、好动、易激动乐观,也较易变得焦虑多愁,中胚叶型骨骼,肌肉发达,结缔组织充盈的患者,较外胚叶型体型纤细、娇弱的患者更易患病。
心理因素:外界环境和心理刺激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传感因子:无论是群组调查、高发族研究、双生族研究、寄养族研究、还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大部分资料都与遗传有关。上述四点都是导致狂躁病的原因,由于遗传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在其他三个方面,我们都能尽力做好预防,避免狂躁症。
除了遗传因素对狂躁症的发病有重要作用外,环境因素如心理压力、躯体疾病等对狂躁症的发病也有重要影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狂躁症也出现了,但是还没有发现与心理因素有关系,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狂躁症都有了一定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防御,避免患上狂躁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