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许多关于家庭心理学的话题,人们对这块也逐渐重视。那对于家庭心理学的流行理论,哪些理解是错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成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如何对待我。
这个理论是很常流行的理论。如果母亲在孩子3岁之前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过度满足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避免和拒绝未来的人际交往。这可能是我出身家庭的证据之一,但这些模式是否会导致心理问题并不一定。
家庭背景对个人性格的影响理论。实际上,很多人并非安全依恋模式,而是没有发展到心理问题的程度。除了父母如何对待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出现心理问题:
举例来说,是否有家族史;周围是否有人能为你提供情感支持;是否有稳定的工作或职业生涯,使你有收入,有成就感;自己的心理因素,认知,自我是否足够强大等等…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我们不能否认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重要性,但也不能武断地强调其独特性,这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很多人会把原生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解读为万恶之源:我现在如此不幸,都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曾…这样对待过我。这个锅被甩了出去,立刻与自己脱离了关系,把自己的部分推得一干二净。
二、父母这样对我,是因为他们也是出身家庭的受害者。
普通心理学试图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来自家庭的理论,为我们原谅父母提供了一个理由。的确,父母曾经是孩子。父母可能也遭受过我们的痛苦。如果我们把锅完全扔给父母,这些对亲人的否定肯定会增加我们的内疚感。
其次,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这种内疚:没有人是错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用受害者这个词,或许还是会把父母推向对立面,只是这里的父母不只是自己的父母,而是所有的父母。
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有时候就是我不能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把我们推向另一个极端。以郑爽为例,郑爽的母亲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认为正是美好的童年让她一无所有,没有成就自己想成为明星的梦想。
因此,她会要求郑爽从小不要浪费时间,尽最大努力为女儿安排一切可以成为明星的课程和练习。这样的要求和控制,对郑爽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旦使用了受害者这个词,就很容易让我们报复对方。因为这个句子不可避免地会有怨恨,如果不能投身于任何人,就有可能投身于下一代。
以上就是对于家庭心理学的流行理论,哪些理解是错误的的内容,想知道更多关于普通家庭心理学的干货吗?关注明君情感分享更多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你的人生幸福美满。